----文章標題是法國食物,而不是法國"美食",是為了呼應絕不假掰的訴求。因為偉大的法蘭西,也不是沒有難吃地雷的。
一、小牛肝佐茶梅
小牛肝佐茶梅(?) Calf's Liver
外皮煎的微焦,帶一點脆感,裡面小牛肝非常鮮嫩綿密, 完全沒有任何一點太乾或太粉的感覺。
上面一顆一顆的不知是啥(雖然菜單上面有寫洋蔥, 但我總覺得是亂寫的,吃起來完全就不是洋蔥), 不過吃起來大概就像我們的茶梅,所以姑且就稱之為茶梅。
酸甜醬汁和茶梅的清爽感,讓牛肝相對較為濃郁紮實的口感, 顯得不膩,搭配起來味道恰到好處。
令人懷念的一道菜。
下次去宜蘭也可買些粉肝跟茶梅,自己也來模擬一下偽法國菜。
餐廳名稱:Le Grand Colbert
地點:位於Galerie Vivienne,薇薇安拱廊街旁 (謎之音:那有沒有唐立淇拱廊街)
價位:前菜+主菜+甜點,約39歐元
附記:
1、法國人似乎對英文不太講究,因為菜單上是寫Calf's Lever,呵呵。
2、薇薇安拱廊街,大概就類似晴光市場那樣,清幽清幽的, 人氣不是很旺,因為裡面其實也沒啥, 就是一些個體戶文創商店之類的。
二、法國生蠔
台式吃到飽大生蠔 vs 法國生蠔
大約10幾年前,也就是2000-2004左右, 台灣的吃到飽餐廳,例如上X屋之類的,很流行提供生蠔吃到飽, 有的還限制晚餐時段才提供,生蠔一上,大家就蜂擁過去搶。 記得當時去到這種餐廳,一定要先吞幾個又大又肥的生蠔才算夠本。 而且吃還有要訣,上面要加一些檸檬或海鮮醬,而且要一口吞下去, 絕不能咬破,否則會很腥。
一直到了法國吃過這裡的生蠔後,才知道當年"又大又肥, 絕不能咬破,否則會很腥"的生蠔,原來是屬於檔次很低的。
法國生蠔是按尺寸分類的,0號最大最肥,6號最小最瘦, 一般餐廳提供的大多是以2~4號間為主。
法國生蠔第一口吃下去時,感覺頗鹹,滿口海水味,但卻不是死鹹, 而是海洋的氣息。說這話絕不是假掰, 是每每吃真的都有海洋氣息的感覺。等到在口中停留個三四秒後, 海洋的浪潮退去,隨之而來的是貨真價實的鮮甜味道。
接下來嚼個兩下,無一例外, 絕不會出現台式吃到飽大生蠔的那種腥味, 而是鮮甜味與海味混合的味道。盤中依慣例總會附半顆檸檬, 但我認為大可不必滴兩滴檸檬汁,因為原味已經夠迷人了, 檸檬汁實在無法再提升些什麼。
生蠔的尺寸和衛生問題
生蠔盤下面一定都會附一碟油醋跟幾片黑麥麵包, 這東西吃起來不怎麼樣,台灣人的味覺體系裡面, 應該沒有這種味道,沒有可以類比的食物。 主要功能大概是用來墊胃的,以抵禦生蠔的寒性生冷。
一般說來4號有點偏小,大概就是我們用來煮蚵仔湯的蚵仔大小, 頂多再大一點,不過價格通常也較低一點, 但是甜度也是有很不錯的。主力應該還是2號或3號, 吃起來還是比較過癮一些。
至於新鮮衛生方面,我倒覺得沒什麼大問題。 因為生蠔在法國的一般餐廳或Brasserie都是很普遍供應的 東西,換另外一個方式說,就是每天到處都有一堆人在吃。 這樣的東西如果衛生管理不佳,害人吃到拉肚子, 豈不是天天都有消費糾紛。其次既然是常態提供的東西, 店家自然也熟悉進貨來源及保存的方法。 就像法國另一道名菜韃靼生牛肉,也是一樣的道理。
額外一提,就我去過的巴黎餐廳,菜單上都有標示出生蠔的尺寸。 但就在一海之隔的英國,即便是哈洛德百貨裡面的生鮮熟食超市, 生蠔也只有標示出名稱,卻沒有標出尺寸。 我觀察過好幾家英國的餐廳,也都是如此。 顯然法國人對於吃生蠔這件事,確實有其專業及講究的。
三、瘋狂的島?
餐廳名稱:Les Fous de L'Ile(瘋狂的島?)
地點:聖路易島 雙橋路(Rue des Deux Ponts) 從西堤島過去,走穿越聖路易島中間那條路, 中間遇到一條大馬路左轉就到了。逛完聖母院可以順道過來吃。
價位:前菜+主菜+甜點,約25歐元 屬於平價餐廳
附記:
1、這家餐廳的菜色倒不是屬於做工精緻型的, 而是屬於原野自然風格的。
2、當天去吃時已經下午兩點了, 但還是有當地人進來點杯小酒或咖啡,然後喝完就閃人。 為什麼我知道是當地人呢?因為看起來就是一副熟門熟路的, 我想應該就是當地人吧。
焗烤鍋牛
其實還蠻鹹的,有著濃濃的橄欖油味,非常下飯, 只可惜沒有白飯可配。
韃靼生牛肉
法國傳統菜,生牛肉團揉合橄欖油、蛋黃、洋蔥末、蒜末... 等等材料而成。而且一定都會附一份薯條,相當於我們白飯的意思。 非常普遍的菜色,幾乎每家法國餐廳都有,吃起來沒有腥味( 法國的生蠔跟生牛肉都沒有腥味,我想這就是水準)。 我認為來法國應該都要嘗試一下這道菜,因為要做這道菜的前提是, 必須要有衛生安全無虞的生牛肉來源,這一點就不太容易了。 就如同前面生蠔所提的理由一樣,既然是普遍供應的東西, 新鮮衛生自然也沒問題。
就像洋人看到我們吃鴨血或豬血糕一樣, 其實只是飲食習慣的差異罷了,並沒有真的那麼恐怖。 所以來到法國,不如暫時放下對生牛肉的恐懼, 把握機會享受一下另類的生鮮野味。 但我覺得這道菜很容易有飽足感,吃到一半就有點膩了, 所以不妨點個檸檬汁之類比較爽口的飲料來搭配, 會比較容易把剩下的份量吃完。
醬燒豬胸條佐玉棋(Poitrine de Cochon Laquée)
這名字是我自己翻的,菜單上並不是這樣寫, 因為按照菜單上面的字樣翻譯, 實在有點難理解端上來的東西會長什麼樣。
這道菜是用一條紮實的豬胸肉條,裹上濃郁的, 吃起來像是柳橙味道的醬汁。但不完全是柳橙醬的味道, 還包含了其他材料的味道。豬胸肉條煮得很軟嫩, 有幾分我們的東坡肉的感覺,但比我們的東坡肉密實一點, 口感不太一樣。不過這個肉條,"豬味"有點重,就如前文講的, 這家店的菜色是偏向原野自然風格的。
至於"玉棋"(Gnocchi)這個東西,雖然只是配角, 不過卻讓人有些驚艷。其實它就是一種義大利麵疙瘩, 吃起來又軟又Q,不太有澱粉感,卻又不黏牙。 淡淡的有些馬鈴薯味,正好平衡一下旁邊醬燒豬胸條濃郁的味道, 法國人確實有用心設計他們的菜色。
巧克力焗水煮梨
Gratin de poires pochés au chocolat
這道甜點外觀看似固體,但其實是半道湯, 上面的黃色泡泡是香蕉做的,底下的水梨燉得很綿密, 只留下些微怡人的酸味。水梨是這道甜點的主角, 而它的軟爛綿密的口感,和若有似無的酸味則是靈魂, 讓這道甜點不只是呆板的甜。舀一匙水梨, 配上黃色泡沫和巧克力一起吃,甜度適中,口感滑順, 是相當讓人滿意的一道甜點。
四、法國料理 vs 台灣料理(中國菜)
台灣美食一向是台灣人所自豪的,雖然化工原料還有各種賀爾蒙、抗生素,稍微用的多了點,但就料理的技術和味覺的細膩度,我想應該夠資格宣稱與法國同屬於世界飲食文化金字塔的頂端吧。
台灣的料理,傾向於透過各種複雜的技術,還有雖依賴經驗但卻精密的控制,把各種食材混在一起,呈現出一種混合過後的味道。我們比較不傾向吃食物的原味,而是吃食物經過廚房種種加工後混合的味道。(相對而言)
法國料理則感覺比較傾向吃食物的原味,經過一些中等程度,但是精密的加工,保留食物原來的味道。所以吃法國菜時常常都會覺得食材很新鮮的感覺。即便一道菜有各種食材搭配在一起,卻仍能明確地感覺到各個分開的味道。
此外法國菜重視一道菜裡面,各個食材味道間彼此的互相平衡。台灣的風格則是將各種食材混合成一個複合味道,例如鹹中帶一點鮮味,或甜中帶一點酸,或辣之中要帶點藥材人蔘味。
哇~~真的是專業又有深度的食記啊!
回覆刪除沒想到你對“吃”這麼有研究啊,歐洲行沒白吃了!哈哈
作者這麼認真,看的出是肺腑之言!!感謝傳授如此珍貴的經驗!!( ^ω^)
回覆刪除